最近讀了鷹出版的《齒顎不正: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》一書,覺得真是幫牙醫師向大眾科普的好書啊!真是非常感謝他們不畏冷門專業上的困難,推出了這本書呢!封面設計也是超棒的啊!:D

原文版書名為《Jaws: The Story of A Hidden Epidemic》於2018年出版,且在2020年發表更新內容並投稿 Bio Science 期刊:【The Jaw Epidemic: Recognition, Origins, Cures, and Prevention】。
書的主要作者有兩位:
- 有二十五年矯正治療經驗的 Sandra Kahn 桑德拉・卡恩醫師,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,以及史丹佛大學的顱顏異常團隊,現任兒科睡眠呼吸中止症預防和全身治療團隊
- 專精人類學、人口生物學、生態學、演化學、環境科學等學科背景的 Paul Ehrlich 保羅・埃利希教授(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),另著有《人口炸彈》(1968年) 暢銷書
作者先從人類學出發,探討工業時期以前的人類顱骨齒顎型態,是顎骨普遍寬闊、牙齒整齊而且智齒都能萌出,並且有較多磨耗,同時也有更好的中顏面發育與鼻腔。
而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,飲食精緻化與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文化往各地傳播,口顏面流行病才開始流行起來。
基因決定一切?!
埃利希教授特別和讀者澄清常見的基因決定迷思:「牙齒之所以會亂,是因為父母的顎骨和牙齒大小交互混合」,例如遺傳自爸爸的大牙齒,搭配媽媽的小顎骨所組成,才會變成這樣。這種基因決定論是真的嗎?
人類這幾百萬年來的演化,已經大量淘汰各種因發育組合不良,而無法完美進食的人類。這些能成功延續至今日的基因,皆能夠組成,且能發育出可良好進食的齒顎關係。
基因隨環境適應而調控生長
實際上,基因是隨著人一邊成長,一邊適應生長環境而對應表現出來的(這是「表觀遺傳學」的探討重點)。
人類與其他物種相比,對於環境的生長適應力更為強大,生長的型態會隨著各種功能的發展而發育(Form follows function)。
能促進人類齒顎良好生長的合適環境,應當是由:「進食堅硬的食物」、「長時間的咀嚼」、「不說話或不進食的時候,嘴巴閉合,上下牙齒輕輕接觸,舌根維持貼住口腔頂端上顎穹隆的姿勢」這幾個條件所構成。
在人類學家的研究中,指出許多轉為西方飲食的北美原住民、以及移民倫敦的印度家庭等案例,僅在一代人之間,臉部竟然就發生明顯改變:牙齒變得擁擠,而下顎一代比一代更小且後縮(影響呼吸道變窄),臉變得越來越長。
起初學者推論是營養組成改變,而後來逐漸證實關鍵其實是:「飲食所需要的咀嚼程度」。
咀嚼,咀嚼,再咀嚼
隨著各種動物實驗結果,以及各地方人口飲食與齒顎不正調查等文獻報告出爐,得到的基本結論是:「食物越硬,咀嚼次數越多;而咀嚼次數越多(特別是幼年時期,如出生後的前十年,其中又以第一年最為重要),下顎越能正常發育(空間足夠)」。
咀嚼時的力量有其機制,可以幫助下顎骨發育成長為合適的大小和形狀,還可以幫助牙齒正常排列整齊。咀嚼方式的改變,同時會改變人類的下顎生長和顏面結構。
咀嚼至少15-20下再吞
大家可以嘗試培養良好的咀嚼習慣:軟質食物應至少咀嚼 15 下再吞;而較硬質的食物,則應嘗試咀嚼 20 下以上再吞。
除了咀嚼之外,平時休息(不說話、不進食)時期的「頭部姿勢、口腔姿勢與舌頭位置」、「用鼻子呼吸」,對於齒顎的生長發育影響,也佔了很大一部份因素。
因為,下顎和舌頭在齒顎關係發育時的主要作用,就是在:促進上顎能逐漸向上、向前生長,並防止其下垂、後縮。
母乳親餵
能夠「母乳親餵」,對於嬰兒的口顏面發育來說,至關重要。母乳哺餵時,嬰兒必須吸吮媽媽的乳房(建議應至少維持約 6 個月),可以促使嬰兒口顏面肌肉強烈運動,這有利於未來呼吸、吞嚥、咀嚼、語言等功能的發展。
在「嬰兒主導式離乳法」(BLW,Baby-Led Weaning)中,離乳期間(盡可能避免「嬰兒食品」的流質食物,以及其他的糊狀、軟質加工食物),以及離乳期以後,都應該食用「硬質而有嚼勁或韌性的食物」(固體且不甜的食物),並且讓孩子自己用手進食(避免成人用小湯匙餵食),直到孩子自動離乳為止(整個哺乳期間約至少一年),來幫助齒顎正常發育。
逆向吞嚥
有許多小孩會有「逆向吞嚥 (Reverse Swallow)」的吞嚥情況。這種吞嚥方式,吞嚥時舌頭會向前往上下門齒中間推擠。這是嬰兒在離乳初期,嘗試過渡到不需要咀嚼的半液體食物時會出現的吞嚥反應。這應當在嬰兒開始食用固體食物,約半年左右內逐漸消失。
如果小孩吞嚥時可以看到舌頭往外推,讓牙齒上下分開,或是看到臉部表情肌群在吞嚥時也在動(吞嚥時有擠眉弄眼的感覺),那麼大概就是有逆向吞嚥的情況。
逆向吞嚥與正常吞嚥相反,不會有擴大牙弓、促進上顎向上向外生長的效果,反而會讓牙弓縮小、牙齒變得更為擁擠。
齒顎與呼吸息息相關
1970年代,有位解剖學家伊格爾・哈佛 (Egil Harvold),對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呼吸道研究。他們用矽膠塞住二到六歲的恆河猴鼻孔,迫使牠們改用口呼吸。
牠們開始改變舌頭、嘴唇和下顎的位置,來適應口呼吸。適應口呼吸的恆河猴,臉部變得更長,下顎往下傾斜,甚至發展出各種咬合不正的狀態。
新的呼吸姿態,對於顏面部產生了不同的生長壓力,使得所有恆河猴都出現下顎牙弓變窄、上顎牙弓縮短、門牙錯咬(下門齒位於上門齒前方)的現象。
當人類開始更常待在充滿過敏原(例如塵蟎、塵蟎排泄物、甲醛、黴菌⋯⋯等)的室內空間,就容易引發呼吸道過敏(例如扁桃腺腫大),進而可能發展出類似恆河猴的適應生長現象。
矯正治療和呼吸道健康
推廣前向矯正學派的卡恩醫師,認為常見拔除小臼齒的傳統矯正治療方式,會減少舌頭的實際活動空間,再加上讓牙齒的角度往內收的話,舌頭就會往內落到原本屬於喉嚨的空間,可能會導致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。
近年來,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牙醫師和醫師,開始注重呼吸道問題。他們發現擴大呼吸道可以緩解顳顎關節疼痛、打鼾、某些頭痛和其他慢性病,並組成了「美國生理醫學與牙醫學會」 (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ological Medicine and Dentistry, AAPMD),核心概念為「呼吸道是顱顏面生長的基礎」,並大力推動以呼吸道為中心的矯正治療法。
而前向矯正學派,也是一種以呼吸道為核心的矯正法,希望恢復人理想的口腔休息姿勢來改善呼吸道,以確保臉部的生長方式符合人類演化而來的前向生長。
註:台灣方面有在推動呼吸道健康導向與不拔牙矯正的醫師,以陽明腦科學研究所博士趙哲暘醫師為推廣的先鋒;另外,還有黃奇卿醫師與他設計的四季天使矯正系統,這套系統在早期矯正時,也會用到類似前向矯正學派設計的顎骨擴大裝置,並後續搭配改善牙齒咬合嵌合關係的康美智 COMiP 牙套,同樣是以呼吸道為中心的矯正法。
現代文明流行病
在經歷工業化時代後,多數母親都需要上班,讓奶瓶哺乳、奶嘴安撫,甚至是軟質、流質的「嬰兒食品」等誕生,並大量普及使用,結果是新的社會文化衍生出新的文明流行病:咬合不正、口呼吸、呼吸道問題、睡眠呼吸中止症(英文簡稱 OSA)、磨牙⋯⋯等。
上述這些,大略是咬合不正——這個因應現代文化而產生的文明流行病的樣貌。
那麼活在現代的我們,該怎麼辦呢?
首先,我們要重新找回理想的口腔姿勢,並多加練習、落實到生活中,並且改變飲食型態,多吃較硬質的食物,從多多咀嚼、咀嚼、再咀嚼開始。
接著,為了迎向更健康的未來,預防勝於治療,一起協助下個世代的孩子,擺脫現代流行病的困境,回歸人類演化而來應當有的前向顏面生長模式。
前向矯正學派
本書作者之一的卡恩醫師,提倡的是稱為「前向矯正學派」(Forwardontic)的矯正法,這類同約翰・謬 John Mew 醫師所提出的生長矯正學派 Orthotropic,只是換個更明確的治療目標來說。
卡恩醫師在接觸約翰・謬醫師的治療理念以前,也是以傳統的標準齒顎矯正治療方式做了快二十年,並治療了大約兩千多人。直到她自己的兒子開始出現呼吸道問題,例如有打鼾、口呼吸等問題後,她才開始尋找其他方法,並進而發展出「前向矯正學」的矯正概念。
她讓兒子先嘗試了肌功能治療 (Myofunctional Therapy,MFT),然後2012年在她參與的肌功能研究讀書會中,從同事得知英國謬醫師的矯正治療消息。
她趁著謬醫師到奧克蘭市舉辦演講時,接觸並學習「生長矯正學」,瞭解到日常的姿勢原來這麼重要,感到大為震撼;之後也帶著兒子去找他。從此,卡恩醫師走上了推廣以呼吸道為中心的「前向矯正治療」之路。
有的人會問卡恩醫師,你說的前向矯正學派,和那些提倡擴大牙弓的「顎骨矯正學派」(Orthopedic)有什麼不同啊?
主要差別在於:
- 前向矯正學派的上顎矯正裝置設計,例如 Homeoblock、DNA、OASYS 等矯正裝置,都會試圖往前、往上推動上顎,為舌頭創造更多空間;而顎骨矯正學派的矯正裝置,例如 Twin Block、Herbst 等,目標集中在改變下顎,裝置會向前推動下顎,但可能會拉低上顎。
- 前正矯正學派專注於早期矯正,在出生後的十年內開始治療,擴大上顎,使其向上、向前移動。
- 搭配 GOPex(Good Oral Posture Excercise)口培好姿勢訓練,將患者平時的姿勢視為治療的一部份,成功的關鍵高度依賴患者自身願意付出的程度。
- 治療費用主要在於為姿勢訓練計畫付費(每次的診療時間長,而且必須頻繁回診,雙方皆必須投入大量時間、心力),而不是花在矯正器和維持器上。治療時間為兩年主動治療,隨後是半主動治療期,直到生長發育階段結束。(費用為美國一般矯正的 2.5 倍,主動治療期 2 年,半主動治療期最多 8 年。在2015年時,美國的一般矯正費用約 6000 美元,前向矯正治療則約為 15000 美元)
改變文化從你我開始
如此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,已經成為現代文明隱藏的流行病,為了讓社會整體變得更健康,必須推廣母乳親餵、硬質飲食、大量咀嚼、維持良好口腔姿勢等基本知識,來讓社會大眾更為認識,並落實到生活之中。
台灣這幾年來也有各種母乳親餵的推廣,大量咀嚼(每口至少 20 下)也是牙醫師老生常談的保健內容,至於硬質飲食、維持良好口腔姿勢等,就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了!
最後,再次感謝鷹出版社的努力!這本書真的很棒!你們是促進台灣全民口腔健康知識,往前大邁進的一大助力啊!
書中第七章 168 頁完整揭露了「前向矯正學派」最重視的 GOPex 口培好姿勢練習重點,而且還附圖解說,其他還有各種咀嚼練習、呼吸練習,這邊就不多說了,大力推薦各位親自購買來看看囉!;)
如果覺得內容較艱澀,建議專攻第七章【我們能做什麼?】(從 147 頁起),並落實到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