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健康

促進健康的飲食法

要怎麼吃才能促進健康呢?網路一堆資訊眾說紛紜,好多人都說自己的方法最棒,有沒有什麼比較合理的推薦飲食法呢?
我們先從古老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吃藥期間的飲食禁忌開始,再來看洪建德醫師以實證醫學為指引的《糖尿病緩解心法》飲食,最後把一些根本的基礎原則放在心中,那麼就能逐步實踐出屬於自己的健康飲食法了。

之前看到郭育誠醫師在漢醫科學化粉絲頁中,分享了很重要的觀念:「不要用治病的方法養生,也不要用養生的方法治病」。

想要從飲食法促進健康,就要明確區分為一般健康的人,處於亞健康狀態想調養的人,以及尚在疾病中的人,分別看待。尚未恢復健康的人,飲食就要比一般人更加注意、謹慎以待。

服漢方期間的將息法飲食禁忌

以感冒為例,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明確指出人「在服藥期間休養生息」(又稱「將息法」)時的飲食禁忌:「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麵、五辛、酒酪及臭惡等物」。

這段期間要以溫平不寒涼、甘淡不刺激、白米與米粥為主食的飲食為佳。

生冷

吃生冷類的食物,會大量消耗脾胃消化系統的能量,脾胃功能更為減弱,也會影響藥物吸收與作用。

例如未煮熟的食物,像是:生魚片、生菜。

冷涼的食物:例如冷盤、汆燙冰鎮後的涼菜、冰淇淋、冰棒、冷飲等。

漢醫四氣五味分類中,屬於寒、涼性質的食物,如:竹筍、白菜、白蘿蔔、黃瓜、苦瓜、冬瓜、瓠瓜、絲瓜、西瓜、香瓜、哈密瓜、龍鬚菜(佛手瓜)、火龍果、芹菜、空心菜、茼蒿、地瓜葉等。

簡單來說,有筍類,有白字為名的菜,有瓜字為名、濕潤或帶有白色、透明感的瓜果類食物,以及喜陰、喜冷涼、耐寒的蔬菜、水耕的蔬菜等。

黏滑

質地黏稠、難消化的食物,糯米類製品,例如:麻糬、粽子、湯圓。

澱粉勾芡後的食物,例如:羹、玉米濃湯、大腸麵線。

肉麵

肉麵食品,像是牛肉麵、酸辣湯麵、拉麵⋯⋯這些有肉、有麵的製品。

麵類製品,以麵粉製作的任何烘焙食品,例如麵包、饅頭、水餃、包子⋯⋯等。

麵類食品會造成身體濕氣重,如再加上如含糖飲料,以及各種水果,這樣的飲食會讓人濕上加濕,對於處在亞熱帶、高溫多濕環境的台灣人,有較不利的身體影響。

五辛

辛香料味道重的食品,五辛是指大蒜、薤(小蒜、蕗蕎)、蔥、韭菜、興渠(阿魏):例如麻辣鍋、蒜頭雞湯、蔥白湯⋯⋯等。

採漢方藥治療時,醫師會以藥物的四氣五味配伍作成方劑,如果又自行再吃這些辛味重的食物,會干擾、破壞藥物的效果,影響治療,甚至可能有反效果。

酒酪

糖份食物發酵成的食物:米酒、葡萄酒、蘋果酒、各式調酒等,也包括同樣是發酵食物,只是酒精度低的醋,例如:茶醋(康普茶)、水果醋等。

奶類食物發酵成的食物,例如:優格、優酪乳,也包括單純的奶製品,例如:牛奶、鮮奶茶、木瓜牛奶等。

臭惡

重發酵或是酸敗、腐敗的食物,例如:臭豆腐、納豆,以及放隔夜、不新鮮的食物。

另外,古代所沒有的高糖現代食物也不行,例如加蔗糖液的手搖飲料、富含果糖的改良水果,也請在服藥調養期間避免。

簡單而言,多採四氣五味屬「溫平」性質的食物,「甘淡」味的清淡滋味,與「白米飯或米漿粥」為主食,來作為服漢方藥期間的調養。

上述這些飲食禁忌是暫時性,在生病服藥期間要避免。

也許看到這裡,有的人會好奇,現在不是好多人都在推廣不要吃澱粉?或是少吃澱粉、多吃蛋白質才比較健康不是嗎?怎麼會說生病調養要吃白米飯,甚至喝米漿粥?是不是古人不懂啊?

白米飯能養生

這確實令人好奇,在我看完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《糖尿病緩解心法》書中的飲食法後,就明白這裡的「澱粉」,一般人對此有很大的誤區落在裡面。

洪建德醫師著作《糖尿病緩解心法》,原水文化,2025年1月出版

其實,想要促進健康的飲食法中,所要避免的是「以磨成粉後的穀物所做成的製品」、「含糖飲料」這一類的澱粉、醣類。這一類的澱粉,是利用機器把五穀、根莖類,磨成很細很細 100 μm 的粉,即便有再重新揉捻塑型,吃下去同樣會造成很高的 S 形曲線血糖震盪。

穀粉製品食物,吃下去快速消化,馬上血糖極陡飆高,身體偵測到有這麼高的血糖,就死勁分泌大量胰島素,於是在幾分鐘之後,血糖就掉下來了,可是卻沒有再多餘的澱粉可消化了,所以就發生低血糖的大風險。

白米在製作過程中,大約磨掉 15% 的種皮,失去許多纖維、水溶維生素、礦物質、一部分的油脂與脂溶性維生素。可是磨好的精白米,依然維持著米粒的原始結構,人類的消化液是得慢慢將這樣完整的超長鏈澱粉粒(洪醫師稱之為兆糖澱粉)再分解成為葡萄糖,所以血糖不易上升。

洪醫師的訪問影片中提到,在他門診看診,並裝有連續測血糖機 (CGM,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) 的人,照著洪醫師指示的飲食法吃,以白米飯為主食才能看到穩定、飯前飯後血糖機乎都只是平緩小土堆線條的血糖控制成果。

一旦吃了裹粉炸物、麵食、冬粉、炊粉、澱粉勾芡、粿類、喝含糖飲料、甜點式飲料等,這樣的「油糖粉」現代食物,就會看到玉山級的陡峭血糖震盪又出現了。

除了米飯可以作為一天熱量來源的主食外,更要注重的是「一天只吃三正餐」,三餐之間不能再吃其他食物,讓身體處於進食、飢餓(4 小時以上無食物攝入)、進食、飢餓⋯⋯的交錯狀態,這也是在利用斷食促進對人體的好處。

如果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,反而會讓血糖震盪更為誇張。

其他研究也指出,睡前 3 小時起也不要再吃東西,除了讓腸胃道休息,也讓身體進入斷食狀態,對於記憶與大腦健康很有幫助,建議晚上 8 點前吃完晚餐,之後就不要再進食,可以喝水。

此外,每餐進食的食物類型順序也必須注重。

每餐要吃對順序

一道正餐,我們可以概略分為肉、菜、飯,三大食物類型。那麼順序要怎麼吃,才能幫助血糖控制呢?

一道肉飯菜正餐。
嘉義「男饕廚房」的一頓肉菜飯。

重點在於:「第一口、第二口要先吃到足夠份量的肉蛋魚類蛋白質」,先讓身體分解出氨基酸。接著可以單吃肉、再吃菜,或是肉、菜混著一起吃。每一口咀嚼 20 下以上再吞。

「過約 15 分鐘」後,氨基酸開始進到腸道吸收,然後進入血液,成為通知身體的訊號,並促使胰臟分泌胰島素,還有其他腸胃道激素也會同時分泌,以便開始處理葡萄糖等各種養分。

這道身體機制開啟之後,「才來吃白米飯」,就能有效控制血糖不陡劇上升。

如果單吃米飯很困難,可以留一些肉菜,或是肉湯菜湯,以便配最後的米飯吃。吃米飯時,應是在第一口蛋白質的 15 分鐘後了。

吃完飯後如果要吃水果,必須是少量,而且一餐只能一種。因為水果富含果糖,升糖極快,不適合作為熱量來源,一餐頂多只能限制吃 40 大卡(大概半顆橘子或柳丁)。

範例:

  1. 蛋白質最高的食物,先慢慢咀嚼吃一、兩口 => 再肉菜混著吃 => 米飯 => 最後吃 40 大卡的水果 或是
  2. 先將蛋白質最高的食物吃完 => 再吃菜 => 米飯=> 最後吃 40 大卡的水果

升糖指數 GI 排行

升糖最高的是各種糖

糖果、軟糖、巧克力、糖錠、牛奶糖、棒棒糖、黑糖、糖蜜,高果糖糖漿、楓糖漿、蜂蜜、甜菜蜜、和三盆糖、三溫糖、上白糖、水飴、麥芽糖、蔗糖液、冰糖、冰砂糖、黑砂糖⋯⋯等糖製品。

升糖曲線很高的食物

  1. 牛奶與其製品
  2. 糖水,如汽水;甜冷飲,如綠豆湯、粉圓湯、湯圓、豆花、紅茶綠茶烏龍茶手搖飲
  3. 澱粉勾芡,如羹湯,魷魚羹、玉米濃湯
  4. 粥類,稀飯、米漿
  5. 五穀粉、沖泡麥片、麵茶、擂茶
  6. 台式粿類、蘿蔔糕、粿條、傳統餅類、日式和菓子
  7. 甜點,如芋圓、粉圓、珍珠奶茶、白玉丸子;各式麵包、西式餅乾,如吐司、蘇打餅乾
  8. 麵皮包覆食品,如饅頭、肉包、菜包、水煎包、小籠包、燒賣、餛飩、水餃
  9. 冬粉、炊粉、米粉、河粉、粿條、泡麵等澱粉條
  10. 麵條與麵粉類製品

升糖曲線比較高的食物

  1. 糯米製品,如肉粽、鹼粽等粽子、米糕、油飯、荷葉飯、糯米飯糰等
  2. 便利商店的變性加工食物,如便利飯糰、沖泡麵、沖泡飯等
  3. 單一碗的料理,如滷肉飯、炒飯、蛋包飯、親子丼、燴飯等

升糖曲線較穩定的食物

  1. 米飯,以及以搭配完整五穀粒煮成的飯
  2. 全榖粗粒含種皮,如糙米

高澱粉的食物能降低胰島素阻抗。至於低澱粉飲食、生酮飲食或低醣飲食的熱量佔比,反而會讓胰島素阻抗增加,所以要改善胰島素阻抗,就得適當攝取醣類。最好的醣類來源,就是沒被磨成粉具備完整、原始澱粉結構的白米飯。

而抗性澱粉,更是改善胰島素阻抗的最佳食物。以米飯來說,可以在煮熟後盛入碗中,在室溫中放 2 小時冷卻(夏天想加速蒸氣消失變乾,可以先用電風扇吹約 30 分鐘;冬天則通風放涼 1 小時),讓澱粉慢慢老化,變得較乾,會增加抗性澱粉,也變得更彈牙好吃。

每日攝取熱量與食物來源推薦

每人每日推薦的飲食攝取熱量,可以根據衛福部網站計算取得參考。

澱粉食物是醣類熱量的一大來源,那麼飲食佔比大概要多少,對健康會比較有好處呢?

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 2018 年所做的研究,從四個地區共招募 15792 位參與者,從 1987 到 2013 年間做了 5 次調查研究,結論指出當醣類佔攝取的總熱量比在 50-55% 左右時,死亡的風險最低。

醣類佔比與死亡風險圖

現代人的飲食越來越喜歡吃蛋白質,更勝於米飯,因此建議澱粉類的攝取來源,應至少佔整體熱量攝取的 40% 以上,理想上能佔到 50% 更好。

目前最新的指引,例如《美國糖尿病協會臨床指引》,則不再強調醣類與脂肪的飲食佔比,而是先找出每人蛋白質所需要的量,再來分配剩下的醣類與脂肪。

洪醫師推薦的方法是,我們應依據各自的理想體重為基準,每公斤重需要吃 1 公克的蛋白質,來找出蛋白質總量,例如 70 公斤理想體重的男性,一天就必須吃到總量 70 公克的蛋白質。

如果是糖尿病或腎病的人,每公斤只能吃到 0.8 公克;學齡期間還在發育中的孩子則每公斤可以吃到 2 公克。

這裡說的找出蛋白質總量,是指做成魚肉菜飯後的所有蛋白質量的加總,而不是指單吃肉的蛋白質量、不是指一天應該要吃 70 公克的肉。

純瘦肉(豬大里肌肉)以 80 大卡(相對好換算的單位數值)為一個份量單位來算的話,大型豬種的肉約含蛋白質 7.5 克、脂肪 5 克,而中型豬種的肉含蛋白質 9.2 克,脂肪 4.3 克,含水量較多。

所以一份瘦肉豬的大約半數熱量,其實還是來自肉裡面的脂肪。如果要烹調,還會再加一些油,所以吃肉時吃進去大部分的熱量,絕大部分都還是來自脂肪。

舉例來說,一兩 37.5 克的中型豬生鮮瘦肉,煮熟後大約含有 9 克的蛋白質(中型豬種),加上肉含有的脂肪,約 80 大卡。

70 公斤的人要吃 70 克的蛋白質,以單吃肉來算的話,大約要有生肉 7.7 兩(取 8 兩才方便計算),也就是有約 7.7 份 80 大卡(建議取 8 份)。

剩下的每日攝取熱量額度,再分配給醣類(至少要佔 40% 以上到 55% 左右較理想)和脂肪。

葉菜的熱量非常低,生重約 500、600 克(一台斤)才會有一份 80 大卡的熱量,也是飽足感的來源。煮菜時會加油烹調,可以補充必需脂肪酸、補充熱量,並且帶進脂溶性維生素,還可以用其他油類來平衡協調肉類的油脂來源。

如果平時都外食的話,要抓到這樣的比例分配不大可能,所以想要調控好血糖的話,就來好好為自己付出心力煮食吧!

營養素熱量分配建議(以 80 大卡為一份)

總卡數1千2001千4001千6001千8002千2千2002千4002千6002千800
總份數1517.52022.52527.53032.535
醣類主食67.58.51011.5131415.516.5
醣類蔬菜11.51.51.51.51.51.51.51.5
醣類水果222222.52.52.52.5
蛋白質44.5567891011
脂肪2233333.53.54

一個輕度工作的成年男性,若理想體重 70 公斤,大約每日要攝取 2200 大卡,其中總蛋白質攝取量為 8 份(70 公斤應吃到 70 公克蛋白質,大約是共 8 份的一兩瘦肉或其他蛋白質),依此類推。其餘主食、蔬菜、水果、脂肪等,可再依個人調整。

再以一般成年女性舉例,每天需要 1700 大卡,個子矮的則需要約 1600 大卡。依 1600 查表的話,醣類主食可以抓 8.5 份,那麼可以早餐吃 100 克半碗米飯(0.5 個 4 份),午餐、碗餐吃 160 克的米飯(0.8 個 4 份),三餐加總約 8.4 份就很接近了。

又假如水果吃得少一點,像三餐的水果都只吃半份,計 1.5 份;可再將一天的醣類主食隨之調整為 9 份,那麼每餐米飯吃 3 份(0.75 個 4 份),即每餐吃 150 克米飯,都可依生活情況靈活調整。

在洪醫師所寫的四十五篇〈糖尿病基礎衛教入門心法〉網路文章,以及簡介秤重的文章中,皆提到均衡飲食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要「秤重」、會抓「份量」與分配「熱量」,但不代表每餐都要一板一眼拿去仔細秤重,而是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列出的簡單要訣執行。

透過下列這些測量單位來概略計算,實際秤重多操作過幾次就會熟練,更能規律抓出適合自己攝取的份量。

  • 50 公克米飯是 80 大卡,1 碗米飯 200 公克為 4 份,約 320 大卡
  • 1 根小香蕉是 80 大卡
  • 1 兩瘦肉是 80 大卡
  • 1 塊豆腐是 80 大卡
  • 1 顆雞蛋是 80 大卡
  • 旗魚、鮪魚這種硬的魚,2 兩是 80 大卡
  • 浮在水面上的小魚,3 兩是 80 大卡
  • 半杯鮮奶 125 CC 是 80 大卡
  • 葉菜類蔬菜 1 台斤左右是 80 大卡
  • 1 顆柳丁或橘子是 80 大卡
  • 2 茶匙的油,或 1 湯匙的沙拉油是 80 大卡

有興趣自己煮飯促進健康的朋友們,可以多加參考、利用這套熱量、份量的飲食分配計算法。

最後,要特別注意的是水果的份量!水果含大量的單糖,升糖非常快,必須擺在最後吃,並且限制在 40 大卡,換算起來約半顆柳橙 85 公克。

假如想要好好控制血糖,卻吃了和正常人一樣份量的水果,用這個飲食法降血糖也同樣會功虧一簣。

至於其他水果與重量的換算表,洪醫師所在的一七美診所網站有提供對照表,如有興趣也可以前往參考。

最後,如果想吃得健康,還有一些最基本的準則可以參考。

健康的飲食烹調原則

第一原則,食必天然,避免加料

加料是指食品添加劑、各種防腐加工技術等,以及人工甜味劑、糖份等。例如,香腸、肉鬆、素肉、罐頭這些加工食品,或是汽水、可樂、珍珠奶茶這些非天然飲料。

第二原則,保留營養,避免過烹

炸物、烤肉、油煎之類的烹調方式,以及反覆再加熱的食物,會有更多過氧化的自由基,對人體較不善。

一般推薦的烹調方式有:

  1. 「蒸、煮、燜、燉」,溫度固定約 100 度,油脂穩定、營養流失少
  2. 「輕炒」,溫度約 110-120 度,鍋子先中小火預熱一下,感覺到鍋子有熱氣時下油,再放入辛香料輕炒,再放入蔬菜
  3. 「煎和爆香」,溫度約 130 度,只使用比較合適的飽和脂肪酸的豬油、橄欖油等來煎,而不適合使用其他易形成自由基的蔬菜油,例如說煎魚。

第三原則,新鮮至上,隔餐勿食

台灣相當濕熱,空氣中也富含各種真菌、細菌,食物只要保存不良,就容易發霉、發酵。像是玉米、花生這類,就很常有黃麴毒素污染的情況。

再來,已經煮好的食物,如果製作過程沒有乾淨烹調、保持良好的廚房環境,加上食器不乾淨、環境濕熱,很快就會衰敗。外帶回家的外食,或各種外帶便當,建議一律隔餐勿食。

如果是自家乾淨烹煮後的食物,放在冰箱裡最多保存個 3、4 天左右,再多就該視情況考慮丟掉了。冰箱可不是封印時間的異次元哪。

附帶一提,Michael Pollan 麥可・波倫有寫一本可愛的小書《飲食規則》,裡面寫出現代人會很受用的簡單小規則可以參考(雖然他推薦先吃菜,肉只是點綴),相當推薦有興趣的朋友找來讀讀。

參考資料

  1. 郭育誠醫師——《血壓的秘密
  2. 洪建德醫師——《糖尿病緩解心法
  3. 邱錦伶——《擇食聖經》
  4. Michael Pollan 麥可・波倫——《飲食規則》

作者: zerngjia

曾政嘉——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,執業牙醫師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