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漢醫 經脈

經脈醫學與五輸穴

人體的經脈現象,原本指的是「本輸」穴的遠隔治療現象:從脈口(手腕、腳腕可映出脈動處)開始,遠至治療現象可及的最遠處。

(草稿中,2025/04/24 先發布,後再繼續補完)

針刺治療作用在人體上,會有針所在之處的局部作用,也有可以傳導到遠處,甚至抵達病灶所在處的遠隔作用。

在局部作用下,針所在處會起紅暈,身體募集氣血(微血管充血)來抵禦外來異物入侵(針刺),促進局部區域的血液循環與免疫反應(也稱為針響,患者可能感覺到刺、麻、重、漲等);此外醫者也可另以手法操作,來促進局部肌肉筋膜,產生肌筋膜躍動、局部抽搐反應 (LTR, local twitch response) 等。

舉例而言,如背輸穴的神經幹刺激、八髎穴的骶神經刺激、四肢原穴(本輸穴)或有脈動處穴位的神經血管束、脈管外包覆的筋膜與自主神經系統刺激,或者以針具對緊繃的肌筋膜作張力鬆解、以手法作肌肉的抽動收縮刺激(此為現代乾針強項)⋯⋯等,都屬於局部作用。

至於遠隔作用下,人體會出現經脈感傳現象,特別是四肢肘膝以下的循經感傳:有些人能感覺到身體內有能量在流動、行走(有氣感),改變了針所在局部位置以外、其他之處的機能運作,甚至最後可能會到達病灶所在處(氣至病所)。

經脈醫學

人體的經脈現象,原本指的是「本輸」穴的遠隔治療現象:從脈口(手腕、腳腕可映出脈動處)開始,遠至治療現象可及的最遠處。

根據胡翔龍在【循經感傳現象研究的現狀和問題】(針刺研究, 1981)中指出,以低頻電子脈衝刺激井穴或原穴,在 63228 人中有 78% 出現循經感傳現象。

胡祥龍研究,從 100 位受試者中研究足太陽經,多數人與足太陽經圖基本一致,但有相當數量不完全一致。粗線表示多數人的實際感傳路線,細線表示少數人的實際感傳路線,有些人的實際感傳路線跑到腹部。圖出自張長琳教授《人體的彩虹》,合理引用以供解說。

而循經感傳有穩定性,有 86.7% 感傳路線與經脈圖大約一致;也有其可變性,該刺激之感傳趨向病變器官處。經脈現象,可說是一種跨越解剖學分類系統的整體生命現象。

胡祥龍研究,循經感傳路線直奔病灶所在處:
a 是脾病患者
,b 是肝病患者。圖出自張長琳教授《人體的彩虹》,合理引用以供解說。

古典針灸與現代針灸最大不同之處,在於古典如《鍼經》(又稱《靈樞》)與《難經》,相當注重「經脈」的遠隔治療效果。而探討人體經脈遠隔治療效應的醫學,我們今日稱之為「經脈醫學」。

經脈起止 = 脈口所在 + 脈候病症所及的最遠隔部位,即 = 本輸所在 + 本輸主治病症所及的最遠端部位,都和脈氣(經脈感傳現象)相聯屬。

古人從臨床診療觀察中,統整出人體遠隔部位之間有著縱向關聯,包括體表與體表之間有上下關聯、體表與內臟之間有內外關聯;並提出由「脈」上下、內外相連的假說理論:四肢末端為(本端,樹幹),頭面軀幹為(末端,樹枝),本末上下相應。

這就是經脈醫學的起源。

扁鵲學派之早期採「用砭啟脈治癰腫」的療法,以血脈論為本。在發現不需放血的循經感傳現象,並累積輸穴遠隔診療法經驗後,催生經脈行經氣的想法,開始區隔經脈與血脈。

如西漢黃帝內經時期:「欲勿使被毒藥,無用砭石;欲以微鍼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,改以氣脈論(又稱血氣論)為本;接著經脈連環理論完成,經脈便轉型為脈氣感傳生命現象的虛擬示意路線。

血液循環共振學

經脈醫學的一大特點,在於「脈口」的脈動點,可以切診該經脈的大細盛虛、緩急、滑澀等,來綜合判斷該經脈的狀態。

由於經脈現象會反映在脈相上,根據王唯工教授提出的實驗成果則指出,經脈也等於同一共振頻率(諧波)的器官或組織構成的集合,而穴位(指氣穴)為弱共振腔,五臟六腑為強共振腔。

王教授團隊在實驗中發現,針刺或灸會改變穴位的共振條件,進而影響經脈上血液流體動力學的狀態(徑向共振理論)。

所以在現代醫學中,我們也可以將「經脈」換句話說為「描述身體循環共振系統的語言」,視為物理波動觀下的血液循環共振系統。

表面解剖學

如果改變觀察的角度,當我們改從粒子觀下的實體解剖來看,經脈除了會在腕踝處、頸部、鼠蹊部等關節交通處,映出可診察其異動的「脈口」或「氣口」脈動點外,還會在體表映出可反應其阻滯的「寒熱」、「陷下」、「結絡」等表象等。

故經脈醫學,在今日醫學系統中,除了能對應至生物物理學下的血液循環共振系統外,同時也是一門相當注重體表的表面解剖學,臨床會審察體表的顏色、寒熱、堅實陷下等狀態。

經脈,古人在體表上將之分為六條路線,分別是陽明脈、太陽脈、少陽脈、太陰脈、少陰脈、厥陰脈等六經。

六經與筋膜

古人以陰陽類比觀察人體時,四肢以內、外側分陰陽,軀幹以表、裡分陰陽,頭面部無內外表裡只屬於陽(可參閱關闔樞與陰陽離合論)。

六經分部為:

  • 陽明:正頭面部、軀幹前面、下肢前面
  • 太陽:正後頭部、軀幹背面、下肢背面
  • 少陽:側頭面部、軀幹側面、下肢外側面
  • 太陰:軀幹前面之裡,下肢內側面前部
  • 少陰:軀幹背面之裡,下肢內側面後部
  • 厥陰:軀幹側面之裡,下肢內側面中部

「經脈」這種縱向的樹形關係,延續至今表現在手足經的命名上,同名經為上下一體。古醫家將人體以縱向六經、橫向三焦區分的看法,與現代筋膜研究所發現的人體淺、深筋膜主要黏附線一致。

淺、深筋膜間主要黏附線的示意圖。這些黏附線可將全身皮下組織分成幾個不同象限。圖出自Carla Stecco《人體筋膜系統機能解剖學圖譜》,第二章「皮下組織與淺筋膜」,合理引用以供評論。

這個「脈」的意義,在早期的十一脈時期,如秦漢期間成書的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、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中,屬向心性,偏向血脈性質;認為可能是實體解剖的「脈」,連結了遠隔治療現象的近遠端。各脈主幹各自獨立,由支脈相互聯繫。

再到西漢晚期《黃帝內經》成書年代,這個「脈」已轉型為氣化性質,不再是向心性,且彼此間構成經脈連環,如環無端;分為巡行體表的經脈衛氣連環,以及體內的營氣周流連環。

醫者發現在實體解剖中,經脈會在腕踝處、頸部、鼠蹊部等關節交通處,映出可診察其異動的「脈口」或「氣口」脈動點,還有在體表會映出可反應其阻滯的「寒熱」、「陷下」、「結絡」等表象,以及脈氣傳輸注於體表孔隙,醫師可藉此位置給予治療的「輸穴」(節、氣穴)等。

經脈逐步演化至今,已化身為表達遠隔治療現象的虛擬示意路線概念(如飛機航線),不再是解剖上可以連接起來的實線線條。

經脈本末

經脈感傳現象,經過醫家不斷收集、統整後,發展了幾種整合性的專家意見,例如本末、根結、標本等體系,羅列如下。而今日主流的經脈體系,是以本末體系為主體,並試圖併入標本、根結系統,並逐個年代不斷擴充、修訂後的版本。

經脈本末:即刺激肘膝以下經脈輸穴後(此輸穴最早為本輸穴,即今日所稱的原穴,接著再從一個原穴衍生發展為後來的五輸穴系統),所能觀察到的主流經脈感傳現象起點(,即本輸穴),以及最遠隔的止點()。

經脈根結:古人將經脈現象以樹作縱向比喻,本末為主幹,本再往下的四肢末端延伸,如根四散開來可接觸大地的部分,稱為;末再往上天方向的腹部、頸部(陰經)或頭部(陽經)延伸並映於人體器官,如所開的花或結的果實的器官部分,稱為

經脈標本:和末類似,也是樹梢的意思,映出體表在頭面部,以及背部脊椎兩旁的背輸穴;也有的標作為本末之間的中繼站,映出體表落在頸部脈動處。本,同樣是指經脈本輸穴。

早期醫家在醫療實踐上,各有不同的觀察與總結,所以今日看到經脈標本、根結的各種版本,都代表了不同流派與時期,對於經脈感傳現象的臨床歸納紀錄。

古典標本根結

以下古典所載的標本(提出頸部中繼站與映出頭面、背部的概念)、根結(提出經脈向下紮根,並向上延伸至腹部、頸部、頭部與各器官的概念)之描述,可視為經脈假說最早的原型藍圖設計。

括號內的標、根、結,是附上不同版本的統合整理,讀者們可以一窺經脈假說早期還在發展中的樣貌。

  • 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下,上俠頏顙。(標輸為人迎;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鉗耳(頭維)也)
  • 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緩命門。命門者,目也。(標輸為天柱;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目也)
  • 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。窗籠者,耳也。(標輸為天容;根於竅陰,結於窗籠,耳也)
  • 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輸(十一椎下脾輸)與舌本。(標輸為脾輸;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,中脘也)
  • 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二寸中,標在背腧(十四椎下腎輸)與舌下兩脈。(標輸為腎輸、舌下兩脈;根於湧泉,結於廉泉)
  • 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輸(九椎下肝輸)。(標輸為肝輸、厥陰毛中急脈;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)
  • 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上至別陽,標在頰下合於鉗上。(標輸為扶突)
  • 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標在命門之上三寸。(標輸為天窗)
  • 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、次指之間上二寸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。(標輸為天牖)
  • 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標在掖內動脈(標輸為天府、背中大輸,即大杼、三椎下肺輸)。
  • 手少陰之本,在兌骨之端,標在背輸(五椎下心輸)。(標輸為心輸、七椎下膈輸)
  • 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標在掖下三寸。(標輸為天池、心輸、四椎下厥陰輸;根於中衝,結於膻中)

總的來看,三陰經與五臟關聯,而標輸穴多在相應的五臟背輸穴;三陽經則主要體現在軀體上下的關聯。標和相應的標輸穴落在頭面部,至於頸部的標輸穴則是中繼站。

現代經脈科學觀

在人體上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經脈感傳現象,也可由從不同學科的角度觀點作觀察,於是「經脈」在現代醫學中就有各種對應與不同的解讀方法。

電刺激經脈感傳現象

1970到1980年代中期,由中國的祝總驤開始研究人的循經感傳現象,以低頻脈衝電刺激十二經的井穴,普查二十萬人次,根據感傳循行距離分為四種:

  1. 不敏感型,無感傳或傳不過腕關節,佔81.7%
  2. 稍敏感型,感傳至肘關節,佔15.2%
  3. 較敏感型,有兩條以上經脈走完全經,佔 1.8%
  4. 敏感型,有六條以上經脈走完全經,佔 1.3%

後續研究發現隱性循經感傳線(91.7%-93% 對象皆存在隱性感傳現象),在肘膝以下與古籍極度吻合。並發現經脈的循經感傳線具有低阻抗、高振動聲傳導、截肢後仍存在、新生胎兒屍體仍可再現等特性。這些研究又再延伸至動物、水果等,也證實生命體皆有經脈映出體表的現象存在。

如1975年後,孟競璧等人的實驗中,轉而以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人體經脈,觀測其顯像活動,發現移動速度約每分鐘 8-26公分;而從死亡猴體的研究中,確認了同位素沒有遷移現象,表示經脈運行屬於活體現象。

生物電磁觀

根據現代經脈感傳現象的相關研究指出,經脈與氣穴都是會變動的生命現象,即使在同一個人身上,都會依據生理狀態而有所變化。

在張長琳教授所著《人體的彩虹》一書中,載有根據電導值繪製而成的穴位圖,輸穴(氣穴)的中心就是電導值最高點,經脈的中間線也是電導值最高的線。以手掌為例,掌心的「勞宮穴」與指腹的「十宣穴」電導值皆相當高。

若對照在病理或異常生理狀態下的人,電導值最高的勞宮穴變動相當大,僅手指末端的十宣穴約略穩定。可見穴位也是活的,需要醫者細查追尋。

今日所見的標準穴位定位,包含經穴和經外奇穴,都有固定的位置。可以合理推論是歷代醫家根據經驗,將常見的穴位反應點統整歸納,並定位命名。

而標準穴位的定位,給予醫者一個指南地圖,從該定位點出發,方便查找出患者身上的真正穴位點。穴位點在觸摸下,通常呈淺碟狀凹陷,而碟子的最深處即是通往經脈的穴位口。

循環共振系統觀

在郭育誠醫師所著《上池之水——漢醫的祕密》書中【針灸與經絡的祕密】這一章提到,根據王唯工教授提出的實驗成果,經脈就是同一共振頻率(諧波)的器官或組織構成的集合,而穴位(指氣穴)為弱共振腔,五臟六腑為強共振腔。

實驗中發現針刺或灸改變了穴位的共振條件,進而影響經脈上血液流體動力學的狀態(徑向共振理論);類似的結果也可以在中藥與方劑的實驗中確認。

古典所稱的「經脈」系統,在現代醫學中可以換句話說為「描述身體循環共振系統的語言」,屬於物理波動觀下的世界,兩者間能互相轉換。

以實驗結果來看,血壓諧波 H0 可對應為手厥陰心包經(可代用心經)、H1 為足厥陰肝經、H2 足少陰腎經、H3 足太陰脾經、H4 足太陰肺經等五臟的經脈;而高頻部分,包括第五諧波到第十諧波,則分別為 H5 對應足陽明胃經、H6 足少陽膽經、H7 足太陽膀胱經、H8 手陽明大腸經、H9 手少陽三焦經、H10 手太陽小腸經。

故穴位調氣操作,可視為在調節全身的循環共振系統。補與瀉,可想作是在調整機械錶中陀飛輪共振結構下,其平衡輪(擺輪)的正轉或逆轉,雖然方向不同,但皆是為了改善共振效率,讓身體的亂度收斂。

從西漢《黃帝內經》以後,如環無端、氣化的經脈體系思想來看,其實更接近現代醫學中的循環共振系統。

經脈,也可以換句話說為「描述身體循環共振系統的語言」,屬於物理波動觀下的世界,兩者間能互相轉換。

實體解剖觀

根據王增濤教授古典五輸穴的解剖特性研究,在分析古典中輸穴的各種定位描述後,從人體以針灸針找出受試者穴感最明顯的位置,並以超音波輔助確認位置,再與解剖位置相比對,最後確認了針尖所刺及結構與穴感之間的關係。

研究結論認為,五輸穴主要位於人體的肌門與骨門處。

在人體中,血管、神經、淋巴通常都由筋膜包覆捆成一束,並透過合適的入口以進入特定的肌肉或骨骼,以滋養、調控肌肉與骨骼,而進入肌肉的入口,就稱為肌門(神經血管束入肌點);進入骨骼的入口,則稱為骨門(神經血管束出入口)。兩者通常都位於凹陷、縫隙之中。

古典中描述的「脈」實體,尚未如現代解剖學如此細分,而是統合了血管、神經、淋巴的「神經血管束結構」。

若改以現代醫學語言來描述,「經脈」類同「神經血管束」,「經隧」則類同「神經血管束筋膜鞘」。

例如現代刺入薦骨孔 S3 的「骶神經調控術」,若以古典針灸來描述,就是刺入中髎穴作針刺調控。而古典刺法,從這個角度觀點反過來看,則可以說是遍及全身的「神經血管束調控術」。

古典經脈真邪

病邪進展

◎經脈真氣虛弱(脈虛,本經自生病)→ 邪氣侵入客居(脈盛,大則病進)→ 疾病發展由陽而陰(由外表而內裡、由外腑而內臟,先陽盛陰虛,再陰盛陽虛,最後陰陽俱虛)

疾病發展,從經脈律動紊亂的波動性層面開始(共振基頻較高,適合經脈分刺法等),逐漸下降,最後顯現為粒子性的物質表現,成為實質病變(適合五臟六腑應穴刺法)。

讀至此若尚未理解,可以參考以下的陀螺轉動概念:從靜止狀態開始,被操作者以快速指力旋轉後丟出,落在紙上可以高速穩定旋轉。接著可以看到突然的明顯晃動、跳動(類同經脈律動紊亂出現)出現幾次,陀螺的轉速雖然開始降頻,逐漸下降,仍能以中速穩定旋轉一段時間。最後,晃動與跳動幅度越來越大,並失去動力倒下。

持續虛弱的經脈,不敵負面影響因子(邪氣、干擾場),共振基頻開始降頻,逐步顯現出器質性病變,如結絡,橫阻於經脈之上(適合解結,如筋刺法、絡刺法⋯⋯等);而虛弱的五臟與腹部,也因為血液循環差、筋膜沾黏與共振效率低落等因素,留結成積(適合解結,如募刺法)。

到了這個程度,治療的難度提升,協助自癒所需的時間也會拉高。

是動病與所生病

氣層次的經脈律動紊亂後,若未即時糾正,久而久之,可能會沿著經脈運行路線,導致形層次的生理疾病。

這就是「是動病」:切診經脈氣口異動時可能有的病,與「所生病」:沿經脈連線所發生的疾病羅列整理。

針刺調氣目標

治病需要恢復經脈律動,用針的目標為補強真氣、瀉除邪氣,調控經脈氣血(經氣)的手法則為補則實、瀉則虛。

古典針刺治療以陰陽平衡為目標,所有治療的開始,思路都以最終的「平」為導向,如《素問・三部九候論》所說:「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」,以終為始,故稱「終始」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。

《針經》經脈路線

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針經》(又稱《靈樞》)編者,根據搜集來的文獻與臨床經驗,統合整理出了自己的經脈架構,延續至今成為傳統醫學中經脈路線的主流。

手太陰經

是動

當手太陰經的脈氣(肺,屬金)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肺脹滿,膨脹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

所生病

當手太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太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肺(呼吸道與肺)所生病者:

咳上氣喘渴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厥(手臂內側、前側又痛又無力),掌中熱。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。氣虛則肩背痛,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。

手太陰肺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;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標在掖內動脈(標輸為天府、背中大輸,即大杼、三椎下肺輸)。

手陽明經

是動

當手陽明經的脈氣(肺之表,大腸,屬金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齒痛頸(䪼)腫

所生病

當手陽明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陽明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津液(身體分泌的津液,可潤澤皮膚、關節、眼睛、口腔、鼻腔等)所生病者:

目黃口乾鼽衄(流鼻血),喉痺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,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;虛則寒慄不復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手陽明大腸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於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。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上至別陽,標在頰下合於鉗上。(標輸為扶突)

足陽明經

是動

當足陽明經的脈氣(胃,屬土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洒洒振寒(怕冷),善呻數欠(頻頻打哈欠)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(即討厭人、討厭火),聞木聲則惕然而惊(聽到木頭敲擊的聲音會驚怕)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(自我封閉不想出門)。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(嚴重的話想要爬到高處唱歌,丟下衣服跑來跑去),賁嚮腹脹,是為骭厥(脛骨小腿無力)。

所生病

當足陽明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陽明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血(這裡講氣血的血,指氧氣與營養的載體)所生病者:

狂瘧溫淫,汗出(發熱流汗),鼽衄口喎(嘴歪),唇胗(唇炎、口角炎、唇瘍),頸腫喉痺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乳、氣沖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,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;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

足陽明胃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(咬肌)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;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,絡脾;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沖中;其支者,起於胃口,下循腹裏,下至氣沖中而合,以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間出其端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下,上俠頏顙。(標輸為人迎;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鉗耳(頭維)也)

足太陰經

是動

當足太陰經的脈氣(脾,屬土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舌本強(舌根僵硬)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,善噫(多噫氣),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

所生病

當足太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太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脾(指吸收、消化系統)所生病者:

舌本痛(舌根痛)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(胃大痛),溏瘕泄(拉肚子不消化),水閉(小便不通),黃疸,不能臥(躺著就不舒服),強立,股膝內腫厥(大腿膝蓋內側腫而無力),足大趾不用。

足太陰脾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踹內,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,上膝股內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膈,挾咽,連吞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復從胃,別上膈、注心中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輸(十一椎下脾輸)與舌本。(標輸為脾輸;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,中脘也)

手少陰經

是動

當手少陰經的脈氣(心,屬君火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嗌干(口咽部覺得乾),心痛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

所生病

當手少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少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心所生病者:

目黃,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痛。

手少陰心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,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,上挾咽,系目系;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下,下循臑內後廉,行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,出其端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少陰之本,在兌骨之端,標在背輸(五椎下心輸)。(標輸為心輸、七椎下膈輸)

手太陽經

是動

當手太陽經的脈氣(心之表,小腸,屬火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嗌痛(口咽部痛),頷腫(下巴舌下間隙腫),不可以顧(不能回頭),肩似拔,臑似折。

所生病

當手太陽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太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液(這裡講的比較像是因上半身回收代謝不良、發炎腫脹而留滯局部的液體,淋巴液或組織液)所生病者:

耳聾、目黃,頰腫、肘、臂外後廉痛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手太陽小腸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屬小腸;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其支者,別頰上䪼,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標在命門之上三寸。(標輸為天窗)

足太陽經

是動

當足太陽經的脈氣(腎之表,膀胱,屬水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沖頭痛(好像有氣上衝的頭痛),目似脫(眼睛像要掉出來),項如拔(後頸好像要被拔起來),脊痛,腰似折(腰好像要折斷),髀不可以曲(髖關節不利,大腿不好彎曲),膕如結,踹如裂(腳跟好像裂開),是為踝厥。

所生病

當足太陽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太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筋(這裡指全身上下讓肌肉關節彎曲的能力)所生病者:

痔(痔瘡)、瘧(冷熱交替)、狂、癲疾(癲癇發作)、頭囟項痛(頭頂與枕部頭痛),目黃、淚出,鼽衄,(後頸)、背、腰、尻(骶髂骨區域)、膕踹(膝蓋後側與腳後跟)、腳皆痛,小趾不用。

足太陽膀胱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,入膕中;其支者,從髆內左右,別下,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,從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,至小趾外側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緩命門。命門者,目也。(標輸為天柱;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目也)

足少陰經

是動

當足少陰經的脈氣(腎,屬水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飢不欲食(餓又不想吃東西),面如漆柴,咳唾則有血(咳血、吐口水有血),喝喝而喘(喘氣有聲音),坐而欲起(坐下去又想要站起來),目䀮䀮如無所見(看東西模糊好像看不到),心如懸若飢狀。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(腎氣不足的話則很容易恐懼,好像有人要來抓他而提心吊膽那樣),是為骨厥。

所生病

當足少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少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腎所生病者:

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,煩心,心痛,黃疸,腸澼(腸型腹瀉),脊股內後廉痛,痿厥,嗜臥(超喜歡躺著),足下熱而痛。

足少陰腎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於小趾之下,邪走足心,出於然谷之下,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;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;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二寸中,標在背腧(十四椎下腎輸)與舌下兩脈。(標輸為腎輸、舌下兩脈;根於湧泉,結於廉泉)

手厥陰經(手心主)

是動

當手厥陰經(手心主)的脈氣(心包,屬火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(心怔忪不安,覺得跳得很大力),面赤,目黃,喜笑不休

所生病

當手厥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厥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脈(指血脈,即心血管)所生病者:

煩心,心痛,掌中熱。

手厥陰心包絡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;其支者,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、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臂,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,出其端;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標在掖下三寸。(標輸為天池、心輸、四椎下厥陰輸;根於中衝,結於膻中)

手少陽經

是動

當手少陽經的脈氣(三焦,屬相火,出自右腎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耳聾渾渾焞焞(耳朵聽得模模糊糊),嗌腫(口咽部腫),喉痺(喉咽部不利)。

所生病

當手少陽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少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氣(這裡講氣血的氣,指推動身體運作的生物能量場)所生病者:

汗出,目銳眥痛(眼外角痛),頰痛(臉頰痛),耳後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

手少陽三焦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兩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落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;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,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、次指之間上二寸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。(標輸為天牖)

足少陽經

是動

當足少陽經的脈氣(肝之表,膽,屬木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口苦(覺得口苦),善太息(常嘆大氣),心脅痛,不能轉側(躺著如果翻身不舒服)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(皮膚失去光澤)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

所生病

當足少陽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少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骨(依下列症狀來看,是指身體兩側骨關節腫痛問題)所生病者:

頭痛頷痛(下巴痛),目銳眥痛(眼外角痛)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(腋下淋巴結腫大),汗出振寒(流汗發抖),瘧(冷熱交替),胸、脅、肋、髀、膝外至脛、絕骨、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趾次趾不用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足少陽膽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下耳後,循頸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其支者,別銳眥,下大迎,合於手少陽,抵於䪼下,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以下胸中,貫膈,絡肝,屬膽,循脅裏,出氣沖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過季脅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之間,循大指歧骨內,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。窗籠者,耳也。(標輸為天容;根於竅陰,結於窗籠,耳也)

足厥陰經

是動

當足厥陰經的脈氣(肝,屬木),開始動亂時,是動:

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(小腹腫),甚則嗌乾(口咽乾),面塵,脫色。

所生病

當足厥陰經脈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厥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肝所生病者:

胸滿,嘔逆,飧泄(大便稀薄,完穀不化),狐疝(疝氣),遺溺,閉癃(小便淋漓不順)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足少陽膽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經脈路線

起於大趾叢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,挾胃,屬肝,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(硬顎加軟顎)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裏,環唇內;其支者,復從肝,別貫膈,上注肺。

參見古典標本根結: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輸(九椎下肝輸)。(標輸為肝輸、厥陰毛中急脈;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(生殖器官))

經脈臟腑連屬探討

經脈系統,是以人體內部波動的循環共振、感傳路徑作分類,與現代解剖學根據組織結構與系統功能特性,分為皮膚、神經、肌肉、骨骼、呼吸、循環、消化、泌尿、生殖、內分泌、免疫等的分類方式不同,是橫跨各個分部的整體生命現象。

從前述六條經脈的記載來看,我們會發現,現代所謂手陽明「大腸」經、手太陽「小腸」經、手少陽「三焦」經,雖分別連屬大腸、小腸、三焦,實際上卻更著重於頭面部、肩頸的效用。

再回溯在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帛書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中,則可以見到早期文獻是將大腸經稱為「齒」脈,小腸經稱為「肩」脈,三焦經稱為「耳」脈,更可知曉其在醫療上的通常應用範疇。

足陽明「胃」經則覆蓋了顏面大部分範圍,與運化水穀相關(大小腸問題常以胃經處理),又與容易受驚、自我封閉的精神狀態有關。

足太陰「脾」經則強調消化、排溼功能,反而與脾臟的生理作用無太大關係。足少陰「腎」經又與心慌、恐懼的精神狀態相關。

足厥陰「肝」經更常與小腹、骨盆腔、疝氣、遺尿等相關。黃疸雖和肝有關係,卻列在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……等,諸如此類。

再來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中,則可以見到足泰陰治療腹痛(現代名稱連屬至脾),足少陰治療肝痛、心煩、心痛(現代連屬至腎),臂泰陰治療心痛(現代為肺)的說法。

以上皆可看出這些與經脈連屬的器官,如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胃、脾、肝等稱呼,較少與治療或病症直接相關。可以推論這些器官名與經脈的搭配,應是為了完成「表裡」關係的理論而對應。

經脈名稱與器官的連屬關係,應重新以實際的實證醫學考證為依歸。

所以,現代醫師在以經脈系統指導針灸時,相較於以這些器官的臟腑名稱來稱呼,我們更應該還原經脈原貌,更注重其古典稱呼,即手太陰、手陽明、足陽明、足太陰……等手足路線的定位用名稱。

五輸穴表格

難經子母補瀉表格

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經脈連環

經脈連環營氣周流

在《針經》成書(西漢晚期)以前,經脈連環的概念已漸漸成形。經脈,從原先的樹形縱向連結,交織成有表裡兩個層次的立體環繞網路。

手足上下相連、表裡內外相連,上下與內外之間橫跨左右。

最內層的一連環是厥陰少陽,中間的二連環是少陰太陽,最外層的三連環是太陰陽明,以及無關左右在於中線前後的四連環任督。

營氣起自人飲食的水穀之氣(簡稱穀氣),經過胃,抵達消化器官後被吸收,在轉化為人體可利用的具有能量的養分後,被推送到心肺系統;接著從肺動脈起,穀氣與肺泡吸收的氧氣(古稱天氣)混合成為營氣,營氣能量再透過循環系統傳輸到手部的手太陰脈,開始了經脈連環的旅程。

男子連環方向從左起始,往右方行走(古稱左旋,由左至右;現代稱為向右旋、順時針轉);而女子連環方向從右起始,往左方行走(古稱右旋,由左至右;現代稱為向左旋、逆時針轉)。

衛氣巡行體表之經脈連環
此為《針經・逆順肥瘦》所載之經脈連環循行模型。以左側雄行論之,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;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;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若再以活子時而論,活午時後循行方向應相反。

別絡系統

至於絡脈,其系統成型類似經脈理論,不同的是出自刺絡放血診療法,即:起於診絡處,亦是絡脈病候的刺絡處;載於第一部輸穴經典《黃帝明堂經》中。

在今日的經脈經穴圖中,絡穴多位在經穴圖連線的拐彎之處。而實際上,絡脈(刺絡放血診療法)與經脈(脈氣感傳診療法)診療的起源不同,是後來才被整併到十二經脈體系中,拼貼結合成經脈加別絡的「經絡學說」,臨床上可以區分開來使用。

絡脈療法,類同藏醫《四部醫典》的放血療法

九針十二原+難經(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也,主通行三氣,經歷於五藏六府)

原絡表格

參考資料與致謝

  • 陳方舟《針灸研習班第100期(臺中)講課:經絡物理》
  • 天下無疾《零起點學針灸》
  • Carla Stecco《人體筋膜系統機能解剖學圖譜》
  • 張長琳教授《人體的彩虹》
  • 黃龍祥《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》、《老官山出土西漢針灸木人考》
  • 黃龍祥、黃幼民《圖解針灸經絡速查手冊》

作者: zerngjia

曾政嘉——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,執業牙醫師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