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漢醫 經脈

古典針灸刺法概論

作者:曾政嘉 醫師

針灸一詞,其針字代表「用針」,灸字代表以艾或其他方法「溫薰」。

傳統的古典針灸刺法,根據醫者的治療哲學思想、想達成的治療目標,以及針具在解剖構造中的目標位置等,其操作技法會有所不同。

在前一篇〈古典針灸導論〉曾提及,古典如《針經》(即黃帝內經・靈樞)中,記載浮刺法、本刺法、分刺法、筋刺法、脈刺法、絡刺法(又稱血針)、謬刺法、募刺法、恢刺法、骨空刺法、應穴法、去瓜法、發蒙法、火針⋯⋯等等,皆是基於欲治療的部位與目標不同,而衍生出的不同針刺技法。

在《針經》與《難經》的所有針刺法中,特別注重經脈治療,以及針刺調氣、補瀉手法上的操作。故本文也會以現代觀點解說,古典針灸在調氣與補瀉時的原理與作法。

而宋元以降,由儒醫、易理、命理⋯⋯等學問推衍而出的針刺法,則不在本文古典針灸(基本定義為:出自《針經》與《難經》兩大經典的針灸法)討論的範圍內。

至於現代針刺,由於肌筋膜與激痛點的認識與治療理論開始盛行,也推動了新刺法,如乾針技法誕生。再回頭,看古典筋刺法一類下的決痛針法,竟也與乾針如此相似,好比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觀點。

基於陰陽五行的古典經脈醫學,以本末根結為綱要,相當著重分刺法的操作。圖片由微軟 Bing Image Creator AI 生成。

於是,學習古典針灸刺法,讓我們得以更全面的角度,重新理解刺法背後的治療思想、能由科學驗證的現代醫學原理,並實踐刺法所想達成的目標。

在接下來的針刺法討論,我們將撇開治療目標與部位,先專注探討將針刺入體內這段過程,所採取的方法。

接著,再稍微深入古典中特別強調的分刺法,以現代醫學觀點理解「調氣」在做什麼,以及「針灸補瀉」操作想達成的目標與原理。隨後概述單式刺法,與通關過節、飛經走氣複式刺法的基本操作。

再來概述應穴刺法,並解說《針經・終始》所設計的經脈循環調陰陽三針療法、筋刺法解結與募刺法等常見古典刺法基本操作。

最後,則稍微聊一下新興的雷射針灸。

分類
漢醫 經脈

古典針灸導論

作者:曾政嘉 醫師

古典針灸之所以令後人撲朔迷離,一是弄不懂經脈,一是不懂氣是什麼,一是不懂刺法在刺什麼。這些年來,現代醫學對於人體解剖與功能的認識,古典文獻的考據與研究,以及生物物理學、經脈醫學的初步發展,協助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古典針灸。

古典針灸,如《黃帝內經・針經》(又稱《靈樞》、《九卷》)所載的各種診斷與針刺技術,詳究之下其實源自更古老的不同理論體系與流派,由編者統整在一起,採用「血氣論」貫串全書(該時代的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,取代過去馬王堆醫書時期「用砭啟脈治癰腫」的血脈論),設立標準診療規範,定為針經。

本文的古典針灸採基本定義,即以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兩大經典為本的針灸治療思想、理論與技術。

本文集中討論診法與刺法,統整脈診演變由來,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的經脈理論源流,針經所注重的主要刺法,以及輸穴與經脈間的關係等。

讀者只要大略瀏覽,就能掌握古典針灸核心脈絡,以更全面的角度、更現代的醫學思維,重新理解古典針灸。

至於古典刺法所注重的操作要點,則可以再參閱〈古典針灸刺法概論〉。

分類
呢喃 漢醫 牙醫 經脈

醫療技術的分野?
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98年5月26日衛署醫字第0980071051號函,醫師法第28條第1項所稱之「合法醫師」包括醫師、中醫師及牙醫師;而該三類醫師各有其醫療業務範圍,不得互相逾越。

Ortho Clinic” by Mohd Fazlin Mohd Effendy Ooi, CC-by 2.0 license.

以牙醫師來說,業務範圍應以牙齒、口腔部分或牙病引起之疾病治療為限。然而,人體是個整體,實際醫療行為中很難將人體切割開來獨立對待,無法處置到一半才說,啊到這裡不是我的業務範圍了喔,所以放著不動吧?

分類
心語 牙醫 經脈

談醫療本質與牙科整合醫療

從事醫療業(一般牙科 GP)以來已有五六年,總覺得醫者在治療時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,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才行。

如果下手時不清楚求診者問題來源所在、沒有診斷,那要怎麼決定處置?所做的處置是真的治療嗎?還是只是協助遮掩了表象,而底下的真正問題還在?如果處置不是針對疾患本源,那麼這樣的處置還算是醫療嗎?如果患者不能因為醫療處置而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有改善、反省、自覺,那麼問題是不是會重新再來呢?

個人認為,所謂醫療,是患者因為身體有所不適(意識到疾患,即自覺、有病識)而求診,醫者以其醫術協助患者療瘉、引發其自瘉力,並消除引起不適的根源,回復健康的生活。

分類
漢醫 牙醫 經脈

我看針灸

學習針灸以來,一直對古典針灸有興趣,覺得如果能明白古籍上的內容,並實作操演出來,那麼應該算是懂最基礎的針灸了。源流弄懂之後,即便後世的針法再怎樣變化,也會容易上手吧!因為來龍去脈都清楚了,也就能看出新法的特性與弊端在哪。

先前曾在臉書讀到,黃龍祥教授經絡講座的文稿摘要,蓋略談論了他在針灸文獻領域的研究成果(《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》)。後來也入手了黃龍祥教授的幾本著作,如《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》、《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》、《中國古典針灸學大綱》、《 圖說中醫—針灸》、《黃龍祥看針灸》等,作為工具書參考。

前幾個月,一邊讀《難經》時,一邊參照《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》與《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》(尤其第三章〈扁鵲醫學與脈之離合—從診脈到血脈、經脈理論的建立〉)的部分內容,更清晰地理解了經脈與脈診的源流。

這幾天,也把《 圖說中醫—針灸》、《黃龍祥看針灸》這兩本針灸基礎介紹書讀完,裡面有不少值得牙醫師參考的內容,甚至邊讀邊生起「這根本是寫給牙醫師看的針灸教材吧!」的感受。

《黃龍祥看針灸》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8

可惜的是該書臺灣竟沒有出版社引進出版!費了一翻功夫才找到正版的絕版品。以下選錄部分內容,改用本人文字描述,並加上個人觀點評論與其他資料統整解說,與各位讀者分享(合理引用)。盼將來有一日《黃龍祥看針灸》能在臺灣出版,讓對針灸有興趣的牙醫師都能買得到。

分類
漢醫 經脈

黃帝內經太素新校

黃帝內經太素新校
日本京都仁和寺原藏古鈔本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新校,附黃帝內經明堂篇章,唐 通直郎守太子文學楊上善 撰注,李雲 重校,學苑出版社。

最近入手了學苑出版社的直排《黃帝內經太素新校》,翻閱了幾個篇章,深深覺得幸好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有很好的交流,讓這本古籍得以重見天日。

日本真的保留了很多古中國地區的書籍與文化啊!例如佛教也保留了唐朝時盛行的密宗(與藏傳密宗不同),如日本的真言宗、天台宗,還有蹴鞠之類的儀式活動等。

這本《太素》的章節編排,比起流傳至今的王冰版本《黃帝內經》素問、靈樞還好讀,其中類似的、同概念的理論與篇幅,楊上善都整理在一塊了。 推薦給對於古典針灸有興趣,想要瞭解黃帝內經原意的朋友閱讀。

可以搭配黃龍祥著作,例如《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》、《中國古典針灸學大綱》閱讀,能幫助理解許多古典針灸不傳的個中鋩角。

分類
漢醫 經脈

難經心要(下)

難經心要(上)

難經心要(中)

積聚

所謂積聚,「積」是陰氣的累積,「聚」是陽氣的聚集。陰氣的特性沉而伏,陽氣的特性浮而動。所以,積者的病因是屬內的五臟所生,聚者的病因是屬外的六腑所成。

積者,既然是陰氣,它的開始與發作都是有固定之處,痛起來不會離開這個部位,上下、左右都有限制的範圍。聚者,由於是陽氣,它的開始與發作沒有根本所言,上下、左右跑來跑去,痛起來沒有固定的位置。我們根據這樣的性質來判別積、聚。(五十五難)

分類
漢醫 經脈

難經心要(中)

難經心要(上)

脈診

周身遍診法的診斷是依據十二經脈的動脈切診而來,而十二經脈有天人地三部,每部有四條經脈,要怎麼投影到寸口脈呢?

第十八難根據陰陽五行原理,設計了相應的候診法:「手太陰,陽明金也;足少陰,太陽水也。金生水,水流下行而不能上,故在下部也。足厥陰,少陽木也,生手太陽、少陰火,火炎上行而不能下,故為上部。手心主,少陽火,生足太陰、陽明土,土主中宮,故在中部也。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。」

手太陰、手陽明屬金,足少陰、足太陽屬水,根據金生水、加上自然界中水流在下的原理,所以水脈在尺部,金脈在寸部。

足厥陰、足少陽屬木,生手太陽、手少陰的火,火性炎上喜歡往上走,所以火(君火)脈在寸部,木脈在關部。

屬相火的手厥陰心主、手少陽三焦則位在尺部(命門的相火在下,與在上的君火相對),生屬土的足太陰、足陽明,所以土脈在關部。

以上是依據五行相生的原理,安排十二經脈寸口脈診的方法。

分類
漢醫 經脈

難經心要(上)

閱讀前需要先瞭解的關鍵:陰陽雌雄略記

2019年上了潘曉川老師的針靈初級、中級和藥精初級,瞭解到了經典中醫所持的觀點本於陰陽五行,還有與從古天文學演變而來之河圖洛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。

《難經》的條文,其所根本是以陰陽套五行,以及五行套五行分析而來。有了這樣的心法,我們在讀《難經》時就能輕鬆讀懂,而且可以明顯看出古籍傳抄至今可能缺漏或錯簡之處。

《難經》編者託名扁鵲著作,可能是古代扁鵲學派醫者寫給學生的書,或是崇尚扁鵲醫術。

陰陽相應

陰陽又能推演出天人地(相應於陽、中、陰),三部九候如此,三焦、切脈亦是如此。

《黃帝內經・素問》裡的三部九候周身遍診法,三部為切頭、手、足,每部又分上、中、下三處找經脈動脈切診,天人地三部下又有各自的天人地三候,以此判斷人體的氣血何處太過與不及。目前臨床多由《難經》提出的獨取寸口脈法取代。

三焦分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解剖觀點下的五臟六腑所在,上焦有心、肺,中焦有脾、胃、肝、膽,下焦有腎、膀胱、小腸、大腸。

分類
漢醫 經脈

陰陽雌雄略記

學習中醫藥以來已有兩年。最早正式學習之始,是2018年在中國醫藥大學開設給醫師的針灸班100期,期間結識了很多在臨床上應用替代療法的醫師。我們都共同體認到,這世界的生命醫學,只探究物質的肉身尚有不足。

天相、地球磁場、四季、情緒、能量、心靈⋯⋯等,也都無時無刻影響著人。隨著學習越多,越發現古人對於人的認識與分析非常全面,不只單看物質的身體而已。而唯有跳出物質世界,才能看到更全面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