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漢醫 經脈

開闔樞和臟腑別通

古人將人體先分為裡陰表陽,再依前、側、後與陰陽關係,劃分為陽明、少陽、太陽,以及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經,作為治療人體疾病時的應用。

先前讀過《素問・陰陽離合論》,談到太陽經為開、陽明經為闔、少陽經為樞,太陰經為開、厥陰經為闔、少陰經為樞的概念,樞就是轉軸。後來,又聽說了臟腑別通,一查原來這理論正衍生自開闔樞的說法,便來一探究竟。

陰陽離合論的作者認為,天地、日月可以用陰陽的觀點劃分,分好陰陽後又可以再細劃分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不可勝數,但歸根結柢其實原理還是一樣,而人體也能這樣劃分,劃分成三陰三陽作為應用。

三陰三陽

在開始之前,先來聊聊六經的名稱,如少陽、陽明、太陽,厥陰、少陰、太陰這些,究竟是如何命名的呢?

素問・至真要大論》解析了三陰三陽,是根據氣有多少異用而來。陽一分為二,成為少陽和太陽,而陽明是「兩陽合明」;陰一分為二,成為少陰和太陰,而厥陰是「兩陰交盡」。

根據《素問・陰陽類論》篇來看,當時三陰的命名順序為厥陰(一陰)、少陰(二陰)、太陰(三陰);三陽的命名順序為少陽(一陽)、陽明(二陽)、太陽(三陽/巨陽)。

註:黃龍祥教授在《經脈重構大綱》提到,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⋯⋯等所收錄的內容中,三陽的指稱不同(太陽或陽明是三陽),應是出自不同時期的陰陽哲學思想。

以太極圖來看,三陰三陽推移順序為:厥陰(一陰)、少陰(二陰)、太陰(三陰),轉少陽(一陽)、陽明(二陽)、太陽(三陽)。

熱論〉提到傷寒發熱時,同樣以三陰三陽命名的排列順序作探討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,二日陽明受之,三日少陽受之,四日太陰受之,五日少陰受之,六日厥陰受之。

還有兩感於寒時,病一日,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二日,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三日,則少陽與厥陰俱病。

而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談身體對抗疾病時的陰陽六段傳變,同樣為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。

從人體上來看,陰氣最盛的是太陰,最少的是厥陰(兩陰交盡);陽氣最少的是少陽,最盛的是陽明(兩陽合明)。

根據《素問・六節藏象論》、《靈樞・終始》等篇章的陰陽盛虛診斷規則來看,陰氣陽氣由弱到強的順序為:厥陰(一分)、少陰(二分)、太陰(三分);少陽(一分)、太陽(二分)、陽明(三分)。

天地六氣之交,為厥陰、少陰、太陰上升,和少陽、陽明、太陽下降的交錯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,交錯在少陰和太陰之間,以及少陽和陽明之間。交合後,六氣順序分配為厥陰、少陰、少陽、太陰、陽明、太陽,便是厥陰風木、少陰君火、少陽相火、太陰濕土、陽明燥金、太陽寒水的由來。

〈至真要大論〉談到天地六氣相應在人體身上化為疾病的情況:厥陰司天,其化以風;少陰司天,其化以熱;太陰司天,其化以濕;少陽司天;其化以火;陽明司天,其化以燥;太陽司天,其化以寒,以所臨藏位,命其病者也。

人體周身六經的排列順序,則是因為人站在北半球,面對南方時受陽光最多為陽之盛,陽明、側面有受到部分陽光是陽之始,是少陽、背後沒直受陽光照射是陽之衰,是太陽;與陽明相對的反面內部則是少陰,與太陽相對的反面內部是太陰,而在前後直向、左右橫向都被包圍則的是厥陰(一陰)。

人體三陰三陽觀,是少陽(一陽)、陽明(二陽)、太陽(三陽),和太陰(三陰)、少陰(二陰)、厥陰(一陰)交合成的。陽從左側由外而內順時針轉;陰從右側由內而外逆時針轉。太陽落在外背,太陰落在內腹。

素問・陰陽離合論
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

天覆蓋世界,地承載萬物。萬物剛具備生命,還未誕生在地球(物質宇宙)上的本源能量所在(非物質宇宙),命為「陰處」,以生命體表裡的陰陽關係來看,就稱為陰中之陰;當生命出生並落在大地上的外在身體,則稱之為陰中之陽。陽給予生命存活於世的依據,陰才是生命的主人。

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
今天有個聖人站在北半球面向南方,前半面受到陽光照耀,我們稱為「廣明」(廣大的光明照耀,暗示著陽明),後半面則稱為「太衝」(暗示特性與衝脈相關。古醫家將人體中央,沿著脊椎上下的內部生命動力來源,稱為衝;而衝字亦可解為指向上直頂,即好大的要會、支撐)。

人體的三陰三陽,站在北半球面向南方後劃分

太衝那面是人能立足於世的根本,腳掌、腳跟、腳的骨骼、脊椎等承載著人的重量與內臟,而這部分命名為少陰;少陰上方的表層,命名為太陽,太陽的根從足小趾旁的至陰起始,結在眼內眥的命門(睛明)。從表裡的陰陽關係來看,太陽又是陰中之陽。(氣裡形表,裡陰表陽;先以生命為本,即陰為之主,再細分出人體表裡的陽經作討論)

再來談身體中央的軀幹往上到頭頂的廣明那面,在廣明那面下方的裡層,命名為太陰;太陰上方的表層,命名為陽明,陽明的根從足第二趾內側的厲兌起始。陽明又是陰中之陽。

人體側面來看,厥陰的表層,名為少陽;少陽的根起於足第四趾外側的竅陰。少陽又是陰中之少陽。

以此來討論三個陽經的離合(指分別下為三陽,合起來實則為一),太陽為關,陽明為闔,少陽為中樞。

即若以外部而言,想身體前後分,則必須以橫向的少陽為樞,如人面對前方左右張望時自然會以橫向雙肩連線為中心分前後,即三陰三陽圖中橫向的虛線。而太陽為外部(背部)防禦時的第一線,所以是關。陽明便是闔了。另外,作為樞的少陽,同時也和陽蹻相接於風池,交通奇經八脈。

這三個陽經聚合在一起,才能表裡關係的陽不浮散,平衡下就稱為「一陽」。

註:由晉朝皇甫謐所整理《針灸甲乙經》,以及唐朝王冰所註《黃帝內經・素問》其中陰陽離合論流傳與校訂後至今,所寫的是「開、闔、樞」三字;而隋朝楊上善版所校訂的《太素》陰陽離合論,在唐朝傳到日本,於清朝時取回古籍殘篇,所寫且所註的則是「關、闔、樞」三字。

根據楊的版本,這裡不是講運作上的開闔,應是指人體抵擋外邪時的三個關卡,第一個稱為關(大門上閂為關,阻隔且不能打開),第二個稱為闔(門扉,門片本體,意在阻隔,因推開閤),第三個稱為樞(門的轉軸,門必須仰賴中軸才能轉動,是開或不開的中介)。

還有,王冰版本的〈根結篇〉寫的是「折關敗樞,開闔而走」,當關和樞毀壞了,門片就被打開直趨而入。

另外,皮部命名用字亦可證明是關闔樞,如太陽皮部稱關樞,陽明皮部稱害蜚,少陽皮部稱樞持,太陰皮部稱關蟄,少陰皮部稱樞儒,厥陰皮部稱害肩。

以及,王冰版本中將開註解為「司動靜之基」,闔「通合,主禁錮之權」,樞「主動轉之微」,講的應是關決定了能不能開門,闔掌管了阻擋的能力,樞主控了轉動的精妙。

究竟是關闔樞傳抄錯誤(早期關常寫成関)或後人誤解改成開闔樞,還是原來就是開闔樞呢?讀者就請自己思考,看自己最相信什麼說法了。

那麼三陰經的關係呢?

然則中為陰,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涌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。搏而勿沈,名曰一陰。陰陽𩅞𩅞,積傳為一周,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。

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所以身體內部中央在表裡關係上為陰,陰再細分,裡面有衝脈(古醫家將身體內部生命動力的來源稱為衝,而沿脊椎上下的運輸管道為衝脈,即腹主動脈;衝字另可解為承載內部臟器的支撐力量),而其上方這部分命名為太陰;太陰的根起自於足大趾內側的隱白。太陰又是陰中之陰。(氣裡形表,裡陰表陽;先以生命為本,即陰為之主,再細分出人體表裡的陰經作討論。以第一段如此重視陰,及後面都說陰中之某來看,這同時代表古醫者暗指陰如果壞了,人命大概也就掛了)

人體內部太陰的後方命名為少陰,少陰的根起自於腳底板的湧泉。少陰又是陰中之少陰。

在少陰的前方、人體的側邊,命名為厥陰,厥陰的根起自於足大趾外側的大敦。厥陰在劃分上同時是人體前後、左右兩個方向的內部,是陰之絕陽(最沒有陽)。厥陰又是陰中之絕陰(絕對的陰)。

以此來討論三個陰經的離合,太陰為關,厥陰為闔,少陰為中樞。

即若以內部而言,要再身體上下分,必須以脊柱所在的少陰為樞,如人想要上下彎腰俯仰時自然會以直向腹背連線為中心,即三陰三陽圖中直向的虛線。而太陰是內部(腹部)防禦時的第一線,所以是關。厥陰便是闔了。另外,作為樞的少陰,同時也和陰蹻相通於照海,交通奇經八脈。

這三條陰經聚合在一起,才能表裡關係的陰不沉降,平衡下就稱為「一陰」。

陰經和陽經互相交互作用,身體的氣與形、內在的能量與訊息積傳一周身,便是氣裡形表之間彼此消長變化搭配而成的。

少陰少陽為身體攔沙壩

治療疾病是為了讓身體回復平衡,而平衡的最終目標是還原不同層次的結構,讓陽在陽,且三陽平和不浮;陰在陰,且三陰平和不沉。

分表裡兩層只是粗淺來看,也能再細分為皮肉脈筋骨五層,或是如徐福惇醫師所寫《[求實醫講堂]醫師的職業傷害細論–終篇 (下)》一文中所分類的 45 層。

徐醫師文中提到,有時礙於不同層次的空間結構在治療時沒有固定,一陣子後還是流失回到現況,醫者潛意識裡會利用「攔沙壩」來鞏固療效。而裝設這類身體的攔沙壩的好地點,通常位於兩脅、腋下、頸部兩側、大腿近端內側,若是古人的簡稱,約當少陰、少陽部位,也就是「樞」的所在,做為固定點後比較不會跑掉。身體不同層次的結構錯亂後,通常會有任督脈皮膚滑移、兩脅腋下頸側大腿內側的皮膚紋理、還有呼吸深度變淺的問題。

內臟為身體橫面的支點

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最近的發文「動作的支點在內臟?」也提到,人類在走路時,或是大多數的爆發性動作如投擲、拳擊、跳躍等,都會不自覺使用「脊椎旋轉」這個動作。

阿舟物理治療師的文中也提到,2001年時 Wallden 提出 「內臟圓柱」的概念,即人體深層的內臟其實可以做為肌肉的支點,幫助身體更有效的控制軀幹橫狀面。藉由內臟作為支點,肌肉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脊椎而不造成脊椎擠壓與壓力過大。內臟成為身體運動時旋轉肌群的支點。

這同樣也可確認內在脊椎(少陰)為外表陽經支架,旋轉肌群收縮時以內臟(裡陰)為支點,使側方脅肋(少陽)成為內臟受擠壓時往外撐住的中樞之概念。下方引用阿舟物理治療師的圖,其著作權為阿舟所有,本文合理引用作為解說。

本圖由阿舟物理治療著作權所有。本文合理引用作為解說。

臟腑別通

臟腑別通根據人體經脈關、闔、樞的關係,帶入同氣相求、手腳陰陽相反的觀點,認為太陰、太陽皆為關,所以肺(手太陰)與膀胱(足太陽)通,脾(足太陰)與小腸(手太陽)通;少陰、少陽皆為樞,所以心(手少陰)與膽(足少陽)通,腎(足少陰)與三焦(手少陽)通;陽明、厥陰皆為闔,所以心包絡(手厥陰)與胃(足陽明)通,肝(足厥陰)與大腸(手陽明)通 。

例如男子右腳的足陽明(闔)氣血太盛,除了取右腳足陽明作瀉法外,可以同時取左手厥陰(闔)同樣作瀉法;如果同個人左腳的足太陰(關)氣血太盛,除了左腳足太陰外,可以同時取右手的手太陽(關)作瀉法,依此類推。

以全息觀點來看,這種相應在臨床應用上,對於身體不同層次的空間當然也會有某種程度的治療效果。近代如解剖列車的理論中,同樣認為功能線、螺旋線具有這種左手跨右腳,左腳跨右手的連動關係,其中螺旋線更是人體直立的重要關鍵。有興趣者可以閱讀凃俐雯醫師所寫的《身體螺旋線的重要性及修復方式》。

依現代的筋膜鏈理論,若套入古典的六經劃分,淺背線約略屬於足太陽,深背手臂線約略屬於手太陽(關);淺前線約略屬於足陽明(闔);側線約略等於足少陽,淺背手臂線約略等於手少陽(樞);而橫跨左右的螺旋線則約略涵蓋足太陽和足陽明(關與闔)。深前手臂線約略等於手太陰(關);深前線約略對應足厥陰和足少陰(闔與樞);以及較難分類且同樣橫跨左右的功能線。

不過,解剖列車這類主要談的是從解剖觀點下的肌肉、筋膜鏈看人體運動的關係,而古典針灸三陰三陽劃分,則是根據內外兩層,觀察人體陰陽關闔樞與前、側、後整體連線間的關係,分析觀點仍有差異,這裡只是附上讓讀者參考。

以上大致紀錄一下最近看到的文章,以及對於陰陽離合論關闔樞、臟腑別通原理的相關解說。

作者: zerngjia

曾政嘉——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,執業牙醫師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