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草稿中,2025/04/24 先發布,後再繼續補完)
針刺治療作用在人體上,會有針所在之處的局部作用,也有可以傳導到遠處,甚至抵達病灶所在處的遠隔作用。
在局部作用下,針所在處會起紅暈,身體募集氣血(微血管充血)來抵禦外來異物入侵(針刺),促進局部區域的血液循環與免疫反應(也稱為針響,患者可能感覺到刺、麻、重、漲等);此外醫者也可另以手法操作,來促進局部肌肉筋膜,產生肌筋膜躍動、局部抽搐反應 (LTR, local twitch response) 等。
舉例而言,如背輸穴的神經幹刺激、八髎穴的骶神經刺激、四肢原穴(本輸穴)或有脈動處穴位的神經血管束、脈管外包覆的筋膜與自主神經系統刺激,或者以針具對緊繃的肌筋膜作張力鬆解、以手法作肌肉的抽動收縮刺激(此為現代乾針強項)⋯⋯等,都屬於局部作用。
至於遠隔作用下,人體會出現經脈感傳現象,特別是四肢肘膝以下的循經感傳:有些人能感覺到身體內有能量在流動、行走(有氣感),改變了針所在局部位置以外、其他之處的機能運作,甚至最後可能會到達病灶所在處(氣至病所)。